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Braden量表诊断老年人压力性损伤的适用性和最佳界值的多中心研究
蒋琪霞, 刘国帧, 朱玉玲, 李育梅, 展颖颖, 于秀娟, 解怡洁, 王静, 白育瑄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 (4): 440-445.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3.04.008
摘要830)   HTML1)    PDF (712KB)(22)    收藏

目的 探讨Braden量表诊断老年人压力性损伤的适用性和最佳界值,为临床正确使用Braden量表提供依据。 方法 招募全国52所医疗机构,1 067名培训合格的护士每2~3人一组,采用目的抽样法纳入60岁以上住院患者,检查其全身皮肤并收集相关资料,判断是否存在压力性损伤及其分期,同时采用Braden量表预测评分。使用统计软件分析老年人压力性损伤流行特征和Braden量表预测诊断压力性损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 结果 在33 769例有效资料中,压力性损伤总现患率为3.12%(1 054/33 769),其中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0.79%(267//33 769)。分层分析显示,Braden量表预测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不同医疗机构中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AUC为0.85~0.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0.96和0.71~0.86。总分 ≤15、≤16、≤17、≤18、≤19、≤20分6个界值的AUC为0.67~0.8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7~0.84和0.54~0.68,约登指数为0.25~0.49,≤20分的约登指数和AUC最大。 结论 Braden量表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不同医疗机构中的老年患者评估预测压力性损伤风险,总分≤20分作为最佳界值可提高预测效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50所医院老年患者皮肤损伤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蒋琪霞, 唐永利, 洪艳燕, 匡丹, 王静, 展颖颖, 潘迎春, 高艳红, 郝景平, 陈锐, 刘海燕, 俞萍, 蔡蕴敏, 黄玲, 王祖晶
中华护理杂志    2022, 57 (9): 1105-1112.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2.09.012
摘要706)   HTML8)    PDF (978KB)(20)    收藏

目的 通过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分析老年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失禁相关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和皮肤撕裂伤(skin tear,ST) 3类皮肤损伤的现患率及危险因素,为预防皮肤损伤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月31日,来自20个省(区、市)50所医院的1 067名护士对所在医院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检查,以判断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及类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和有无PI发生危险等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类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调查14 470例老年住院患者,年龄为(73.35±8.90)岁,皮肤损伤总现患率为6.69%,PI、IAD、ST的现患率分别为3.91%、1.89%和0.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PI发生危险、协助自理、低蛋白血症、汉族、贫血、慢性病数量≥2种和年龄≥71岁为老年住院患者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I发生危险、协助自理、低蛋白血症、慢性病数量≥2种、住院时间≥8 d和年龄>80岁为IA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I发生危险、低蛋白血症为S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3类皮肤损伤均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制订预防策略时既要关注危险因素的独立作用,也要考虑其联合作用,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宋思平, 刘晓晴, 蒋琪霞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 (4): 628-63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0.04.028
摘要578)   HTML0)    PDF (513KB)(23)    收藏

对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基本情况、预测模型的比较分析及对未来的启示。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评估和筛选高危人群,为医护人员的早期干预、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肾移植术后切口感染伴输尿管瘘患者的护理
董珊, 蒋琪霞, 程东瑞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 (3): 448-45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0.03.026
摘要405)   HTML11)    PDF (528KB)(25)    收藏

总结1例肾移植术后切口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伴输尿管瘘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控制感染、尿液引流与改道、负压伤口治疗结合抗菌敷料的使用、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全身治疗结合手术切口局部治疗173 d后手术切口完全愈合,恢复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9个月,均无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负压伤口治疗患者发生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
朱守林,蒋琪霞,李来娟,彭青,黄秀玲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 (11): 1642-1647.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0.11.007
摘要425)   HTML0)    PDF (781KB)(9)    收藏

目的 比较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行负压伤口治疗期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特征及预后,为有效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负压伤口治疗患者39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在连云港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面修复病房行负压伤口治疗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完成了预期的负压伤口治疗和个体化标准湿性疗法的随访治疗与观察3个月。负压治疗期间以患者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指标为发生时间、皮肤损伤的愈合时间、负压治疗14 d伤口面积和深度缩小率,以及随访3个月的伤口治愈率与愈合时间。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无脱落,两组负压伤口治疗期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7.95%(7/39)和22.50%(9/40),发生时间为(3.86±1.57) d和(3.33±1.12) d,愈合时间为(5.14±1.77) d和(5.44±1.1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负压伤口治疗14 d伤口面积和深度缩小率、随访3个月的治愈率和愈合时间也均接近(P>0.05)。结论 在门诊或住院实施负压治疗的患者均有较高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其发生时间及愈合时间接近。及早发现、积极干预能降低对伤口治疗近期和远期效果的影响。考虑成本和便利性,在门诊实施负压伤口治疗可能是慢性伤口治疗可探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两种皮肤保护方法在负压治疗慢性伤口中的应用研究
蒋琪霞, 王建东, 董珊, 彭青, 黄秀玲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 (1): 39-44.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9.01.006
摘要661)   HTML2)    PDF (940KB)(7)    收藏

目的 探索两种皮肤保护方法对预防负压伤口治疗相关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纳入具有负压伤口治疗适应证的慢性伤口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试验组采用防漏膏封堵伤口周围皮肤保护法,对照组采用多聚合物无痛皮肤保护膜涂抹法,两组均干预14 d后,使用标准的湿性治疗随访至愈合或3个月。评价指标:负压治疗期间伤口周围皮肤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负压治疗过程中的漏气报警和皮肤浸渍频次、伤口面积、深度缩小率及随访3个月末的伤口治愈率与愈合时间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共脱落6例,试验组在负压治疗期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漏气报警和皮肤浸渍频次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负压治疗14 d的伤口面积缩小率大于对照组(P<0.05),深度缩小率两组接近(P>0.05)。随访期末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合时间接近(P>0.05)。结论 两种皮肤保护法对预防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均有一定效果,防漏膏保护法效果更优,在确保负压治疗顺利进行,改善伤口治疗效果,促进伤口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慢性伤口患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负压治疗结合滴注冲洗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吴磊, 周济宏, 汤雨佳, 蒋琪霞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54 (6): 950-953.   DOI: 院10.3761/j.issn.0254鄄1769.2019.06.030
摘要141)   HTML0)    PDF (1024KB)(1)    收藏

围绕负压伤口治疗结合滴注冲洗的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从负压值的选择、冲洗溶液的选择、负压治疗与溶液冲洗的时间分配3个方面总结负压伤口治疗结合滴注冲洗的方法学研究结果;从维持性清创、减少细菌数量、去除细菌生物膜、缩短伤口愈合时间4个方面阐述其临床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广和规范负压伤口治疗结合滴注冲洗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和压疮中的应用
蒋琪霞 刘娟 刘玉秀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8): 927-932.  
摘要769)      PDF (933KB)(16)    收藏
目的 比较两种半卧位角度结合侧卧位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预防误吸和压疮的效果,为临床实施体位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 入选 46 例患者随机分为 45° 半卧位组和 30° 半卧位组(简称 45° 组和 30° 组),每组 23 例,两组分别给予 45°和 30° 半卧位结合 30° 左右侧卧位每 2h 交替,连续干预 7d 。 重复测量每日上午两种半卧位 2h 内的尾骶部温度和食指脉氧饱和度 4 次,观察两组干预期内的误吸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和压疮分期。 结果 两组尾骶部温度均随半卧位持续时间延长而增高( P<0.05 ),时间作用随分组不同而异( P<0.05 ), 45° 组温度高于 30° 组( P<0.05 ),两组压疮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脉氧饱和度也随半卧位持续时间延长而增高( P<0.05 ),时间作用与不同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误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两种半卧位结合 30° 斜侧卧位交替每 2h 1 次均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病情和所用的呼吸机、减压垫等综合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给氧负压封闭伤口治疗在骨科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徐娟 蒋琪霞 刘颖 陈星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6): 650-654.  
摘要379)      PDF (721KB)(23)    收藏
目的 探讨负压伤口疗法联合局部给氧治疗骨科慢性伤口的抑菌促愈效果。 方法 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 试验组在负压伤口治疗的基础上局部给氧2L/min ,连续 10d 。 对照组给予负压伤口治疗,连续 10d 。 之后,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或标准湿性疗法至愈合并随访 3 个月。 结果 干预后第 10 天,试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0.05 ),伤口渗液 pH 低于对照组( P<0.01 ),伤口温度高于对照组( P<0.01 ),肉芽组织覆盖率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计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期内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P<0.01 ),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给氧负压封闭伤口治疗有利于控制骨科慢性伤口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提高伤口治愈率并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效果优于单纯负压伤口疗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住院患者皮肤撕裂伤的现况分析及其护理措施
郭艳侠 蒋琪霞 张玉红 朱文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2): 167-171.  
摘要490)      PDF (757KB)(18)    收藏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皮肤撕裂伤的患病率及护理措施现状,为动态监测皮肤护理质量和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经过统一培训和考试合格的 48 名护士采用同一研究方案和调查工具对全院住院患者实施横断面调研,统计医院皮肤撕裂伤患病率,并分析皮肤撕裂伤科室分布、分级、部位、原因及护理现状。 结果 获得有效资料 1558 例,有效率 98.7% 。 共 11 例计 11 处皮肤撕裂伤,患病率为 0.71% ,均为医院获得,主要分布在 ICU 、外科及神经内科。皮肤撕裂伤好发部位为双上肢,主要分级为 3 级。 11 例皮肤撕裂伤患者中护理措施落实率较低, 9 项护理措施中仅有 2 项落实率达到了 50% 以上。 结论 临床上对皮肤撕裂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急需建立皮肤撕裂伤规范化管理流程和培训,以降低其发生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护理措施预防重症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对比研究
宋娟 蒋琪霞 王雪妹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1): 62-65.   DOI: 10.376/j.issn.0254-1796.2016.01.013
摘要725)      PDF (562KB)(52)    收藏
目的 探讨4种皮肤护理方案预防重症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ncontinence associated dermatitis,IAD)的效果。 方法 入选112例ICU失禁患者,随机分为A、B、C、D4个组,每组28例,在一致性皮肤护理方法基础上,A组会阴部皮肤每12h喷涂1次硅酮敷料,B组每8h喷涂1次硅酮敷料;C组每12h喷涂一次皮肤保护膜和D组每8h喷涂1次皮肤保护膜,连续干预7d,观察IAD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其严重度分级。 结果 4组患者IAD总发生率26.78%,硅酮敷料A组和 B组IAD发生率低于皮肤保护膜C组和D组(P<0.05);相同敷料不同使用频率比较,8h和12h之间比较IAD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组IAD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硅酮敷料每8h或12h使用1次能降低IAD发生率,可根据失禁频度选择硅酮敷料使用的频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